香港大學博士畢業生、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劉俊所撰寫的研究論文,今日凌晨在國際學術期刊《自然通訊》(Nature Communication)上正式發表,內容提到中國學者發現,一個9年前在云南省出土、距今2.45億年的恐頭龍化石懷有小恐頭龍,首次證實初龍型動物存在胎生。
劉俊表示,恐頭龍不是恐龍,它比恐龍出現得更早,生活在三疊紀中期。而目前已有的證據顯示,恐龍出現在三疊紀晚期,兩者共同構成了初龍型動物類群的一部分。
他又指,恐頭龍生活在海洋中,并沒有腮。2008年,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張啟躍研究員及其團隊進行野外發掘,在云南曲靖市羅平縣的羅平國家地質公園采集到的一個恐頭龍化石。
劉俊等研究人員還發現,恐頭龍胎兒的骨骼已經長成,且該化石中及周邊均未檢測到鈣質的蛋殼成分,而且脖子如此長,又生存在海洋中的恐頭龍難以上岸筑巢孵化。
隨著線索增多,研究人員愈發肯定,恐頭龍是以胎生的方式繁殖。劉俊指,該研究結果首次證實胎生在初龍型動物中的存在,使得人類對初龍型動物繁殖方式的了解從侏羅紀前推到了三疊紀,往前跨越了5千萬年。
恐頭龍化石發掘現場。(網上圖片)
圖為在云南出石的恐頭龍化石,放大部分為胚胎骨骼。(網上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