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南美洲近來茲卡病毒肆虐,已有21個國家發現病例,世界衛生組織今天首度發出茲卡病毒警訊,呼吁高風險區民眾,特別是孕婦,應做好防蚊措施。
自巴西在去年5月發現第1起茲卡(Zika)病毒感染病例后,美洲地區已經有21個國家或區域發現病例,臺灣日前也發現第1例來自泰北的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個案,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也已將茲卡病毒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,同時調整部分國家的旅游疫情等級。
由于茲卡病毒可能與新生兒小頭畸形癥有關,且目前沒有疫苗得以防治,在中南美洲爆發疫情后,各國衛生單位都高度關注。
世衛組織(WHO)今天發出第1個茲卡病毒警訊。世衛組織指出,美洲地區不曾遭逢茲卡病毒侵襲,民眾缺乏免疫力,加上病毒的主要傳染原黑斑蚊在當地相當普遍,才會造成大規模傳染。
泛美衛生組織(PAHO)估計,茲卡病毒肆虐仍會持續一段時間,且極可能會擴散到除了加拿大與智利以外的美洲所有國家。
世衛組織表示,茲卡病毒的主要傳染原為蚊蟲,雖然曾在人類精液中分離出茲卡病毒,但是否會經由人類性行為傳染仍須更多證據。此外,茲卡病毒也可能會透過血液傳染,不過并不常見,外界擔憂的母嬰可能因為分娩傳染的證據,也相當有限。
泛美衛生組織呼吁當地做好蚊蠅滋生預防措施,高風險區民眾,特別是孕婦,應做好防蚊措施,避免蚊蟲叮咬。曾經或預計前往高風險區的婦女在出發前與返國后,應和當地醫療服務機構聯系,密切監控身體狀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