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恐怕是近年來奧斯卡金像獎最難猜的一年。尤其最佳影片大獎競爭形式混沌,原本在各大影評人協會獎領走的是以真實新聞事件改編的《驚爆焦點》(Spotlight),沒想到金球獎卻把戲劇類最佳影片給了《神鬼獵人》(The Revenant);結果另一個大指標制片人協會獎,卻有點意想不到地把獎頒給《大賣空》(The Big Short),現在變得這幾部片個個有希望、片片沒把握的局面。
即使如此,距離2月底開獎不到一個月的此時此刻,美國媒體吵得最熱的話題,卻并非究竟誰會拿獎,竟然反而是奧斯卡是否對黑人演員有所偏見的種族議題。
“白“成一片引發爭議
起因在于連續2年,美國影藝學院在4個演員獎的40個名額里,都沒有任何一位黑人演員獲得提名入圍。諷刺的是,影藝學院才剛在一三年換上一位黑人女性主席雪瑞·波恩·艾塞克斯。今年入圍名單公布之后,演員獎部分再次“白“成一片,多位黑人大牌巨星紛紛發難,例如威爾·史密斯原本呼聲甚高、最后卻落了一場空,他與太太潔達·蘋姬即同聲公開抵制,拒絕出席參加今年的頒獎典禮。尷尬的是,今年的典禮主持人偏偏正好是黑人男星克里斯·洛克,甚至還有人呼吁他應該掛冠求去,以示支持。
這波爭議,引發另一種反向聲浪的隔空喊話。入圍最佳女主角的英國女星夏綠蒂·蘭普琳(Charlotte Rampling)則反過來批判,這種抵制似乎也是“對白人的種族主義“,她表示,沒有人能確定這真的就有歧視或偏見,有時或許只是單純地因為今年黑人演員的表現,沒有好到值得進入最后決選名單。曾2度獲最佳導演獎、地位崇高的克林·伊斯威特(Clint Eastwood)選擇妙回:“我試著保持理性,但我不喜歡這樣。在影藝學院里有好幾千人,會員中絕大多數都還沒有得過奧斯卡。“
至于早就“出柜“、演過《魔戒》系列“甘道夫“一角的資深男星伊恩·麥克連(Ian McKellen)則更高明地反問:“多少直男演員演同志角色得獎?那身為出柜的同志演員演直男角色有機會拿獎嗎?“等于拐個彎告訴大家,若要談“歧視“這樣的政治性話題,那就當然不只有種族膚色這個層面而已了。
伊恩.麥克連的回答,點出了問題的本質。在任何行業和環境中,都有弱勢族群與偏見的存在,如果說黑人被忽略,那拉丁裔、亞裔的演員呢?女性呢?同志呢?基本上,這是結構性的根本問題。哪些人有資格做影藝學院的會員?當它共六千多名的會員,比例上以白人、男性為絕大多數主導之時,當然集體加總出來的意見,就會傾向這樣的觀點與結果。
奧斯卡金像獎是大評審團制,6000多人各自投票表述,沒有討論、也沒有絕對要求片片皆要審視的嚴格標準。于是乎長年以來,奧斯卡的評選都是集體主義、保守中庸式的傾向。別說黑人、同志、女性一向是弱勢了,票房太低的獨立制片很難被看到,人緣不好、知名度不高、沒錢公關造勢宣傳的影片影人們,若想被圈選進入圍名單里,幾乎只能等待奇跡。若要說真正的公平公正,永遠是緣木求魚。
看看公開出柜之后的伊恩.麥克連、魯伯特.艾略特等演員,始終還沒機會在奧斯卡史上掄元;奧斯卡頒出了87屆,至今仍只有凱薩琳·畢格羅(Kathryn Bigelow)一位女性直至一○年才得過第一座最佳導演獎。更不用說那年李安執導的《斷背山》在最佳影片獎上大熱倒灶敗給《沖擊效應》,誰說跟它的同志議題沒有關系?相形之下,所謂對于黑人演員的偏見高墻,其實相對而言,老早就被推倒了。
就表演論表演才是準則
翻開歷史,第一位獲獎的黑人演員,早在1940年就已出現。那年海蒂.麥丹尼爾(Hattie McDaniel)憑《亂世佳人》里的管家一角,獲得奧斯卡女配角獎,從此打開所有黑人演員的小金人之路。雖然整體比例上仍屬少數,但包括琥碧.戈博、摩根.費里曼、小古巴.古丁等演員,之后都紛紛有機會上臺拿獎。最厲害的紀錄是○二年那一年,不僅丹佐.華盛頓(Denzel Washington)、荷兒.貝瑞(Halle Berry)兩位同年得獎,雙創男、女主角獎由黑人演員獲獎的首例,甚至連終身成就獎都恰巧頒給了資深黑人男星薛尼.鮑迪(Sidney Poitier)。
所以這2年名單中少了黑人演員的名額,我倒寧可認為那只是巧合。或許藉由這個問題被凸顯的緣故,以至于促使美國影藝學院決定盡快從改進會員的組成結構著手,主動吸納增加不同種族背景的會員,以平衡觀點上的多元比例。由此看來,也算是一樁美事。但反過來因為這波抗議聲浪的波濤洶涌,一周前剛公布的“美國演員工會獎“(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),頒出了一大半的黑人演員得主,究竟是實力使然,還是受到議題影響的風向所致?相信也不是大家所樂見的質疑。
讓作品歸作品,就表演論表演,似乎才是唯一不變的準則。如果有一天,不再有任何人需要以實力之外的因素,去論斷獎項的評選結果,那才是這些所謂的偏見或歧視的繪聲繪影,真正被消弭殆盡的時刻來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