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城市城市生態網絡規劃(2017-2030年)公示
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構建城市生態網絡,優化城市生態空間格局,特編制《宣城市城市生態網絡規劃(2017-2030年)》。
規劃范圍
本規劃分為市域、市區和規劃區三個層次。
1、市域。即宣城市行政轄區范圍,包括宣城市區、郎溪縣、廣德縣、涇縣、績溪縣、旌德縣和寧國市,總面積約 12340 平方公里。
2、市區。即宣州區,總面積約 2586 平方公里。
3、規劃區。總面積約 723平方公里。
規劃期限
本規劃期限為 2017-2030 年。
規劃原則
1、整體保護原則。
2、連通連續原則。
3、剛彈結合原則。
4、時空整合原則。
5、功能耦合原則。
規劃目標
1、系統完整——構建網絡化生態安全格局
2、效益提升——引導高效型城市增長模式
3、城綠交融——促進融合型城鄉共生系統
4、管控清晰——創新人地和諧模式
市域生態網絡規劃
依據宣城市市域生態安全格局分析,綜合城市生態空間資源分布及潛在資源要素分布,形成市域生態空間的主體架構,規劃形成“一江縱臥、四脈延展、多廊貫區、群星凝綠”的市域生態網絡結構。
其中:
“一江”為南北向水陽江生態發展軸;
“四脈”為青弋江生態走廊、湖庫生態走廊、徽水生態走廊與桐汭河生態走廊;
“多廊”指多條河流、道路及基礎設施生態廊道等;
“四區”為城市生態修復區、平原湖庫-農業生態保育區、低山丘陵-森林農業生態保育區與黃山-天目山森林生態保育區;
“群星”為南漪湖生態核、青龍灣生態核、水西生態節點、敬亭山生態節點、龍須湖生態節點、太極洞生態節點、水東生態節點、清涼峰生態節點。
市區生態網絡規劃
依據宣城市市域生態安全格局分析,綜合宣州區生態空間資源分布及潛在資源要素分布,形成宣州區生態空間的主體架構,規劃形成“綠色基底、網狀維系”的市區生態網絡結構。明確生態修復與保育等重要生態區域,明確生態水廊、生態綠帶等核心生態廊帶,并明確重要生態節點。
規劃區生態網絡規劃
規劃形成“一屏銜兩帶、雙環聚四楔”的規劃區生態網絡結構。
其中:
“一屏”:即敬亭山生態綠屏,形成城市北部主城區藏風聚氣的生態綠屏,占據城市核心生態地位;
“兩帶”:即水陽江生態發展帶和蘭山-彩金湖生態發展帶,形成城市南北向兩條生態通廊;
“雙環”:即貫通各大郊野公園的外環和沿滬渝高速及內部水系組成的內環;連通建成區外圍的防護綠帶、林地及部分農業用地等生態空間,形成與城市契合的串聯“四楔”的內外兩道城市環狀綠帶;
“四楔”:即南漪湖生態綠楔、生態田園綠楔、夏渡-宛陵湖生態綠楔、九連山-皖贛鐵路綠楔,從不同方向將城郊生態資源連通并導入城市,構成城市生態骨架。
為了促進規劃區范圍內形成網絡化城市生態安全格局,規劃構建了生態安全型子網絡、生境保育型子網絡、緩沖防護型子網絡、風景游憩型子網絡以及農業生產型子網絡共五種功能性子網絡。通過子網絡建立,細化維護區域以及城市的生態安全、水土保持、防風固沙、調節氣候、降解廢物、防災避難等的功能要求,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安全提供保障。
生態網絡管控
市區及規劃區生態網絡劃定永久性城市綠帶、核心保護區、邊緣交融區、外圍緩沖區共四類生態網絡空間,提出對應的生態網絡空間層級建控要求,確定控制指標體系,提出相應的生態治理措施與生態建設指引,提出保護、規劃、建設和管控的精細化要求與具體措施、途徑。
規劃實施引導
擬定宣城市生態網絡建設的一攬子行動計劃,并確定行動方案,提出總體目標、建設標準、任務分解,并提出組織架構、考核機制、保障體制等方面的建議。建立宣城市生態網絡建設項目庫,提出近遠期建設的時序安排與重點建設方向,科學謀劃并實施項目。
依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》等有關規定,為維護公共利益,保障相關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,現予以公示,為期30天。
聯系電話:0563-2616541
2018年11月22日
來源:宣城市城鄉規劃局網站